世界已知辣椒常見病害有60多種,至1991年,中國有40餘種病害。葉、莖、果均危害的病害有白粉病、炭疽病、疫病、灰葉斑病、灰霉病、褐紋病、瘡痂病等。為害葉的有斑點病、早疫病等;為害枝與莖基的有菌核病,為害莖基或根的有立枯病、猝倒病、白絹病、鐮刀菌根腐病等;主要為害果的有炭疽病、黑斑病、軟腐病、日灼病等;為害維管束使植株萎凋死亡的有青枯病、黃萎病;病毒病有各種花葉病及壞死病。危害最重的是病毒病、疫病、青枯病、炭疽病、白粉病、瘡痂病、灰葉斑病也需注意。
辣椒炭疽病
炭疽病是辣椒上較常發生的一種病害,世界性分布。可引起辣椒落葉,爛果。一般病果率5%左右,嚴重時達20-30%,對辣椒品質、產量均有一定影響。此病除危害辣椒外,還侵染茄子和番茄。
• 部位:主要危害果實,也侵染葉片和果梗。
• 發病症狀:果實發病初期,病斑水漬狀,褐色,長圓形或不規則形,擴大後病斑凹陷,斑面生隆起的不規則形環紋,環紋上密生黑色或橙紅色小顆粒。乾燥時病斑常干縮極易破裂。
發病規律:
• 病菌在種子和土壤中越冬,成為第二年病害的初侵染來源。
• 病菌借氣流或雨水傳播。有多次再侵染。
• 病菌從傷口或直接侵入。
• 溫暖多雨有利於病害發生。
• 菜地潮濕、通風差、排水不良、種植密度過大、施肥不足或氮肥過多,病害重
防治方法:
(1)與非茄科蔬菜實行2~3年輪作。
(2)選用抗病品種
(3)清水洗種子凈後,55℃溫水浸15min,冷水冷卻後催芽。
(4)加強栽培管理
(5)發現病株及時噴藥防治。
※防治用藥請讀者可參考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-植物保護手冊
辣椒疫病
辣椒疫病是辣椒生產上的一種世界性分布的毀滅性病害。1918年首次報導,中國1940年報導,現在各地發生普遍,葉、莖及果實均被害。20世紀80年代以來,辣椒疫病在全國各地普遍發生。由於疫病流行,常導致植株成片死亡,損失嚴重。露地和保護地均發生,一般病株率為20%左右,嚴重的達80%以上。
辣椒疫病症狀
• 時期:苗期、成株期
• 部位:莖、葉、果實
• 幼苗期發病,多從莖基部開始染病,病部出現水漬狀軟腐,病斑暗綠色,病部以上倒伏。成株染病,葉片上出現暗綠色圓形病斑,邊緣不明顯,潮濕時,其上可出現白色霉狀物,病斑擴展迅速,葉片大部軟腐,易脫落,干後成淡褐色。莖部染病,出現暗褐色條狀病斑,邊緣不明顯,條斑以上枝葉枯萎,病斑呈褐色軟腐,潮濕時斑上出現白色霉層。果實染病,病斑呈水漬狀暗綠色軟腐,邊緣不明顯,潮濕時,病部擴展迅速,可全果軟腐,果上密生白色霉狀物,乾燥後變淡褐色、枯乾。
疫病病原
辣椒疫霉:Phytophthora capsici屬鞭毛菌亞門疫霉屬。
發病條件:
發病後可產生新的孢子囊,形成遊動孢子進行再侵染。病菌生育溫度範圍為10-37℃,最適宜溫度為20-30℃。空氣相對濕度達90%以上時發病迅速;重茬、低洼地、排水不良,氮肥使用偏多、密度過大、植株衰弱均有利於該病的發生和蔓延。
防治方法:認真執行「預防為主、綜合防治」的植保方針,抓好農業、生態和化學等綜合防治措施。
辣椒疫病是辣椒的主要病害,整個生長發育期均可發病,但7~8月辣椒掛果後最易感病,並且浸染後蔓延迅速。筆者提醒椒農要抓住時機搞好辣椒疫病的防治工作。
※防治用藥請讀者可參考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-植物保護手冊
辣椒鐮孢根腐病
病原中文名: 茄類鐮孢
病原學名: Fusarium solani (Mart.) App. et Wollenw.
分類地位: 真菌界半知菌類絲孢綱瘤座菌目,鐮刀屬,茄類鐮孢
病原介紹: 產生小孢子、大孢子和厚垣孢子。小孢子無色, 圓筒形 , 多單細胞 , 大小 5~12 × 2~3.5(μm)。大孢子鐮刀形或新月形 ,具 3~5 個分隔。厚垣孢子單生或串生 , 近球形 , 大小 7~11(μm)。
寄主中文名: 辣椒
寄主英文名: capsicum
侵染部位: 整株
症狀圖:
病害症狀: 定植後 , 起初病株白天枝葉萎蔫 , 傍晚至次晨恢復 , 反覆多日後整株枯死。病株的根頸部及根部皮層呈淡褐色至深褐色腐爛 , 極易剝離 , 露出暗色的木質部。病部一般僅局限於根及根莖部。該病近年發生面積迅速擴大 , 為害日趨嚴重。
發病規律: 以厚垣孢子、菌核或菌絲體在土壤中越冬 ,成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 , 通過雨水或灌溉水進行傳播和蔓延。播種、定植過早 , 氣溫低 , 地溫低於 12 ℃發病重。
防治辦法: (1)因地制宜 , 適期早播 , 是防治該病最基本的方法。(2) 加強田間管理。防止菜地積水 ; 注意施用腐熟有機肥
※防治用藥請讀者可參考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-植物保護手冊
辣椒猝倒病
病原中文名: 瓜果腐霉
病原學名: Pythium aphanidermatum(Eds.)Fitzp.
病害症狀:
辣椒猝倒病:子葉苗期苗床低溫(15~160C)濕度大,容易發生。在播種期染病的,造成胚芽變褐腐爛,種子不萌發;幼苗出土後感染的,子葉基部病部位呈水漬狀,淡黃褐色,無明顯邊緣,逐漸失水變細,最後猝然倒伏。發病苗床可見到白色絮狀菌絲。在條件適宜時,病斑迅速擴展,可繞莖一周或半周,使幼苗莖部縊縮,子葉尚未凋萎之前幼苗便倒伏於地面。溫度大時,病殘體表面及附近土壤表面有時會長出白色絮狀菌絲,最終導致幼苗腐爛或枯死。
發病規律: 病菌在土壤或病殘體過冬。一般在地勢低洼、土質粘重、冷涼條件下育苗最易發病。苗床未經消毒處理,或播種密度過大,分苗、間苗又不及時,或保溫、放風不當,或幼苗徒長、受凍,或低溫高溫持續時間長,都會加重該病的發生。苗床發病時,最初為零星分布,積水或苗床棚頂滴水處往往是發病的中心,並以此向四周擴散,引起幼苗成片折倒。
防治辦法: 加強苗期管理 播種前一次性灌足底水,出苗後儘量不澆水。苗床土溫要保持在16℃以上,後期要及時放風換氣、降溫排濕,煉苗時要增加光照。浸種、催芽要適度,時間不宜過長。播種密度不要過大。
※防治用藥請讀者可參考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-植物保護手冊
辣椒立枯病
發病規律:多發生於育苗的中後期,受害幼苗莖基部產生橢圓形暗褐色病斑,明顯凹陷;病苗初期白天萎焉,夜晚恢復;當病斑繞莖一圈後,苗莖部收縮乾枯,葉片凋萎。立枯病一般不倒伏,濕度大時,莖基部能見到淡褐色蛛絲霉狀物。
防治辦法:※防治用藥請讀者可參考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-植物保護手冊
本文引自:每日頭條-農業
留言列表